滿天星系列 - IQ – EQ滿天星(重演)
編劇的話
我們並不孤單
九五年,初次執筆次寫《反斗為食滿天星》時,心情是患得患失的,當中不乏一絲孤單的感覺。該怎樣去寫兒童音樂劇呢?誰可以給我們一點指引呢?「反斗為食」是小孩子的天性,把環繞這方面的生活片段真情地搬上舞台,兒童會喜歡看嗎?家長會接受嗎?結果,觀眾的反應熱烈,給了我們很大的鼓舞。
九六年,我們再接再厲,從兒童和環繞著他們的成人身上發掘題材。我們抓住了「整古做怪」這個意念,再次盡情地把日常生活所見的種種呈現在舞台上。台下的觀眾告訴我們,我們的路是走對了。《滿天星》成了連接台上台下的一道橋樑。台上笑,台下跟著笑;台上愁,台下也隨著愁。台上台下,再沒有明顯的界線。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成人的世界如是,小孩的世界也一樣。作為編劇,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喜悅。我們知道,我們並不孤單。對劇人來說,觀眾的支持是最大的鼓舞,更何況這一切顯得那麼真,那麼直率,那麼熱呼呼!
我們開始擔心,這類型的演出還有機會搞下去嗎?真的有機會搞的時候,還有甚麼題材可以寫?
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是過慮了。每次以為《滿天星》沒有機會再搞下去時,總傳來好消息。於是,《整古做怪滿天星》之後,有《有樣學樣滿天星》,接著又有《IQ-EQ滿天星》。我們越來越感受到:題材不是問題,兒童音樂劇是一片廣闊天地,這裡有無限風光!
一直以來,我們堅持從生活中去找素材,堅持讓活生生的人物活在台上。《滿天星》沒有黑白分明、忠奸對立的人物,沒有堅定不移的道德教條;有的只是一如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有的是一股濃厚的生活氣息。
四年了,我們驚覺:香港社會還是有很多有心人的;只要鑽進生活的寶庫,再多加一點童真同心,也不愁沒有題材。香港的兒童音樂劇是一片正待開發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作為墾荒者,我們願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更期望有更多人來共同開發。當然,更希望有更多小朋友和家長來分享我們的成果。期待有一天,《滿天星》能打破劇場和時間的局限,跟廣大的大、小朋友擁抱。
我們相信,我們並不孤單!
陳麗音、林大慶
一九九九年一月廿二日

監製的話
我們的EQ都及格
執筆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正與一群飾演「棉花糖」的小朋友同處斗室。他們近十個人,擠在狹小的空間,自動自覺地排練歌舞,旁邊還有不少其他舞蹈班的小學員和家長,在熱身,在談天,在收拾東西,各有各的活動,互不相干,互相遷就,卻又互相欣賞。
這使我想起了小時候踢足球的情景:在一片我們稱之為球場的平地上,數對烏合之眾的孩童球隊,一同各自作足球比賽。數個足球橫飛,數十個孩子追逐著他們應追逐的足球;不同球隊的守門員,一同防守著同一個用書包或校褸堆成的「龍門」。他們要特別留神,可不要擋著了別隊的來球,卻讓自己的足球給踢進了龍門。
這也許就是香港的縮影吧。在狹小的空間哩,居住著一大群人,擠逼、混亂,卻亂中有序,擠逼中也有各自發展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都或多或少要有一點「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吧。這是不是一種EQ的訓練呢?
《IQ-EQ滿天星》的重演,其實都在考驗著每一位參予者的EQ。接近60人的演出隊伍,由小孩到成人,都在擠出時間,擠出精力,努力參予排練,希望把演出做得最好。來自廣州的朋友們,更要克服種種問題,在春節假期中來港,在短短幾天內跟上進度,與香港的小朋友做天衣無縫的演出。每一個人都喊吃力,喊辛苦;過程中有困難,有挫折,但都能衷誠合作。戲劇演出就是一個訓練EQ的大課堂。
《IQ-EQ滿天星》在九八年七月的「國際綜藝合家歡」中首演,五場全滿,廣獲好評。在向觀眾進行的一個問卷調查中,結果喜歡《IQ-EQ滿天星》的佔了99.2%;曾觀看過「滿天星系列」的佔了57.9%;表示將來仍會觀看「滿天星系列」演出的佔了99.9%;認為「滿天星系列」應該繼續演下去的有99.5%。這些數字,都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我們要感謝廣州市小精靈少兒劇團對《IQ-EQ滿天星》首演和重演的毫無保留的支持,特別是李冬菊主任、徐延明導演和謝沛祈老師。他們不辭勞苦、長途跋涉,帶領廣州市的小演員來港參加首演。他們對演員的認真訓練、嚴格要求;小演員對演出的投入、澎湃的感情,都使我們眼界大開,深受感染。
我們也要感謝馬莎有限公司、專業音響有限公司、僑豐行有限公司、兒童中文書會對演出的贊助。「滿天星系列」的出現和成長,都離不開市政局和臨時市政局的支持。我們對這份持續的支持,衷心感謝。
我們都是童心未泯,我們都期望星輝滿天!
凌嘉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