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系列 - 整古做怪滿天星(星光再現版)
三十而立
200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十周年;力行劇社創立三十周年。
10年,香港回歸。10年,幾許風雨。禽流感、亞洲金融危機、沙士、行政長官更替……
30年,力行劇社。三個10年,三倍興奮。第一個10年,演出最頻密:創作劇、翻譯劇、長劇、短劇。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演出了《等待果陀》。《等待果陀》是公認為不好演的話劇。我們卻憑著一股稚氣、一股勇氣、一股熱誠,演出了一次、兩次、三次,以至四次。由香港藝術中心,到荃灣大會堂、上環文娛中心、牛池灣文娛中心,到香港演藝學院,一共是十六場,場場滿座。當年荃灣大會堂初建,一場1400多座位,我們上演兩場,人流從荃灣地鐵站,沿著大街和天橋走到荃灣大會堂。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誰說香港人不關心自己的處境?
第二個10年,我們演出了滿載時代憂患意識的名著《犀牛》、《巴黎公社興亡錄》和創作劇《狂歌李杜》,也創作了一連串輕鬆但尖銳,有活力而又切合現實環境的話劇:《噪音逼人來》、《樂得逍遙》、《蘑菇與民主》。從文化中心大劇院到演藝學院戲劇院;從沙田大會堂到屯門大會堂;從西灣河文娛中心到文化中心劇場;從劇場到街頭,到維園藝墟,多具挑戰性的10年!我們試著邊排練邊創作的《噪音逼人來》,說著我們自己成長的故事;我們初嘗又演戲又跳舞的《樂得逍遙》,才驚覺自己的身手「太靈活」了,教當年負責舞蹈編排的導師錢秀蓮,不得不把舞蹈變成簡單舞步。還有在空曠的場地上,沒有音響器材,沒有燈光設備,靠的是我們自己的嗓子,在烈日當空下,赤腳演出的《蘑菇與民主》。
1995年,《反斗為食滿天星》開始了力行劇社三代同歡音樂劇的路向,迎來了第三個10年。我們創作了八齣音樂劇。難忘的是十年來一直支持我們的劇壇前輩------今天重新排練的《整古做怪滿天星》在1996年首次搬上舞台,飾演主要角色Betty的高少敏,是小學五年級學生,是莫姐(莫紉蘭校長)帶來的。某一場演出,少敏在台上邊唱邊跳,無線咪不慎從身上滑下,但她毫不怯場,泰然自若地完成那場戲。今天她完成外國表演學系的課程,回歸香港的首項工作,就是當《整古做怪滿天星─星光再現》的導演。真要多謝莫姐,她的獨具慧眼,為劇壇發掘人才。當年同台演出的,還有堅叔(許堅信先生),一個永不言倦、樂於培掖後進的好好先生。今天,堅叔已經作古,看不到他播下來的種子的一些成果。
這個10年,過得挺愉快的。尤其看到新一代的成長,更感雀躍。昔日的小演員陳嘉昊、在後台和唱的彭雁玲和阮煒楹……今天仍繼續在舞台上發展,他們或出國修讀表演學系,或入讀香港演藝學院。更感欣慰的,是力行建立了一支全港最年輕的後台隊伍。他們在幕後不同的崗位上,肩負重任,樂此不疲。
劇場外,參加過「滿天星系列」和「搞笑博士系列」的小演員、小工作人員,都已逐漸長大,有的修讀醫科、法律,有的修讀工程、設計……甘希文、李縈、謝韻婷、凌致軒、郭潁添……還有更多的後浪:凌致浩、謝明慧、余思明……都在戲劇中成長,將來也會在不同層面,回饋社會。
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年,在眾多劇壇前輩、朋友的協助下,力行劇社開創了一個又一個新景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為青年,為香港舞台藝術添光,為整個香港社會貢獻了三十年的力。願這精神承傳下去!
力行劇社幹事會
☆ ☆ ☆ ☆ ☆
這是一齣熱鬧、溫馨的音樂劇,一齣三代同歡的音樂劇,一齣屬於香港人的音樂劇。這是力行劇社『滿天星系列』中的一個劇目,1996年參加市政局主辦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在香港大會堂劇院連演六場,大獲好評。
劇本以小朋友的整古做怪作為題材,寫盡現實生活中小孩子的各種古靈精怪的表現,為求博得大人的注意和讚賞。同樣地,大人、老人家也變得古古怪怪,醫院裏盡是古怪病人。連番的整古、多次的作怪,帶來了無窮的笑料、不絕的笑聲,同時勾起了連串的思考、深層的回味。
這是一齣有歌、有舞、有戲的音樂劇,適合你、我、他;大人、小孩;老師、學生欣賞!
✭ “我喜歡創作兒童歌曲。以童心看世界,可以入曲的題材極為豐富。為《整古做怪滿天星》作曲,更使我接觸到一些平時想也沒想到的題材。作品完成後,我竟也陶醉在這些歌曲中,享受著極大的滿足感。“── 蔡更德 (首演:作曲、編曲、填詞)
✭ “演出期間,我曾作觀眾,台上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這般熟悉。我覺得很親切。劇中的人物,個個都有血有肉;台下的觀眾,人人投入。”── 鍾秉瑜 (首演:舞蹈編排)
✭ “二十多位小朋友在台上整古作怪,歌唱心聲;無數父母在台下放開懷抱,投入感情。台上台下,孩子父母,包容在同一空間,溫馨愉悅。”── 陳玉音(首演:導演)
演出日期及地點
日期:二零零七年八月十六至十九日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製作人員
編劇
林大慶、陳麗音
技術總監
凌嘉勤
舞蹈編排
廖美燕
舞台設計
葉麗嘉
服裝設計
蔡天琪
助理舞台監督
丘蓉蓉、郭潁添
舞台工作人員
吳燕燁、陳梓兒、連家輝、蔡冠軒、譚兆麗
後台主任
陳桂英、陳敏兒、廖文信
攝影 / 錄影
余兆權、吳主恩、鄧夢茵
宣傳單張及海報設計
李曉嵐、林莉莉
導演
高少敏、丘露璐
作曲 / 編曲 / 填詞 / 音樂總監
蔡更德
助理舞蹈排練
蔡紫蓉
燈光設計
崔婉芬、伍嘉儀、張素宜、趙靜怡
化妝設計
盧慧嫻
燈光主任
駱瑞琪
服裝助理
吳思穎、林茵蕎、蔡曉彤
前台主任
陳婉華、趙潔文、林錦欣
票務
陳玉音
場刊設計及編輯
朱月翹、巫哲棋
監製
陳寶敏、陳玉音
填詞
祖詩、戴玉明
歌唱指導
張慧晶
音響設計
單慧妍
舞台監督
凌致軒
音響主任
凌致浩、梁紹中
化妝助理
莊穎敏、張美孚、楊穎瑤、梁梓敦、譚美儀、尤若愚、歐陽潔瑩
攝影
劉心怡、巫哲棋
宣傳
勞敏心、陳麗音、鄭依依
佈景製作
天安美術製作公司
演員
張老師
溫玉茹*
Andy父
吳俊昭
菲傭
阮煒楹*
Betty父、同事
尤若愚
小演員
孔霈筠、朱浩儀、余思行、余思美、李璧彤、張家瑜、張愛翎、梁皓為、陳詠琛、陸睿僖、麥展華、黃棻熒、黃達聰、黃慧怡、鄒昭華、廖文韜、歐嘉欣、蔡瀏偉、霍熹楠、關令名
張父
廖啟智
Andy母
朱月華
醫生
李智明
Betty母
周笑玉
歌隊
尤若愚、李美琪、余志健、周笑玉、陳喜英、曾婉文
Andy
譚嘉堯
Betty
黃健怡
Miss Wong、護士
鄭愷晴
群眾
余思明、凌致晴、陳麗伊、鄭穎珩、鄭穎琁
* 承蒙香港演藝學院批准參與演出